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发布时间:2009-05-07访问次数:1007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2005-04-18
教育部部长 周济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要求尽快地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我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这么多的人口,如果素质低,那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到巨大的人力财富,要有一个转化条件,就是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我们深信,科学发展观在各条战线的全面落实,必然转化为对于教育和人才的强大需求。教育系统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在贯彻和服务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大力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年左右,在近94%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过去短短的6年中,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番,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用较少的投入办了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农村教育和德育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并将继续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就构成了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从教育外部来看,一些地方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教育投入还存在很大差距。从教育内部来看,既有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又有在教育大发展、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如,农村教育还比较薄弱,德育工作亟待加强,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需要加快发展,贫困家庭学生需要扶持等等。从未来的发展看,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力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这个方针已经写入中央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事求是的好方针。贯彻这个方针,就是在全面分析教育形势的基础上,抓准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节奏,调整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发展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这个方针的重点,一是持续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提高质量,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三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生机活力;四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教育工作的“两个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要发展必须依靠人,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必须鲜明地、全面地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文件,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增强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育人为本,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制度改革,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青少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还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学生的安全第一,健康第一,教育者的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切实改进学校管理,推动各方面共同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应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维护好教师的形象,教育的形象;同时,继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的重点是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

  第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满足好、引导好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子和少子女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要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使教育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我们还要对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以科学引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把群众的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统一起来。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现阶段,宏观上应当大力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高度重视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热点问题,如贫困家庭学生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学校招生收费问题等等。当前,我们正在大力落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确保占学生总数20%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5%的学生享受到助学奖学金,辅之以勤工俭学、特别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资助,使高校学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坚持教育工作的“四个统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形成全面协调的发展局面,必须科学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对教育事业来说,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教育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但应该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教育质量应该作为工作的重心。这个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首先要实现这个工作重心的转移。今后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持续发展,但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激化,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又十分紧迫地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我们要抓紧实施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加大对教育教学环节的投入,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加紧落实在课程、教材、教师、实习与实践等各个环节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严格招生计划,尤其是要坚决控制住专科层次的招生规模。同时,要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前几年,普通高中的规模扩张很快,现在要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管理。职业学校要坚决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

  第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必须把握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节奏,既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各类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又要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既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突出战略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各级教育中,办好义务教育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责任,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不断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管理体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切实做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大体相当、协调发展。要着眼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把高等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中突出重要的位置。高水平大学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对于我国立足于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大格局具有战略意义,必须适当集中资源,建设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国家队;同时,带动全局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越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是迫切。当前,我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急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致富、学技术”成为广大农民奔小康的热切期盼;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从过去“读完初中、出外打工”向“要打工、读职中”的转变。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虽然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无论是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相比,还是同实际的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是需要大力加强、加快发展的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规模发展的重点,2005年招生要增加100万人;同时,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三,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关键是要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农村教育本来就比较薄弱,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了。只有长期坚持加强农村教育,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贡献。按照中央把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方针,我国农村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本届政府提出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现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为此,在已经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机制。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达到了1094亿元,比1999年的533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占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2003年的58亿元增长了72%。可以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从主要由农民办到主要由政府办的转变,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统筹区域教育,重点是扶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努力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除了已经开始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之外,还将加快落实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如,教育部和西部每个省区重点共建一所大学;支持每一个地级市建设一所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以及职业教育的对口协作。同时,积极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振兴,促进中部教育崛起,加快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另外,要促进区域内部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们将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并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第四,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一是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我们仍然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资源有限,必须坚定不移地向深化改革要发展空间。在切实巩固前一个时期改革成果的同时,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把农村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民办教育发展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二是不断促进和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坚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发展。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招生收费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连续三年召开了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会议,并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制定高中阶段择校的“三限”(限分数、人数、钱数)政策,继续稳定高校收费标准,推行收费听证、公示和校务公开制度,并将在2005年开始实行高校招生录取的“阳光工程”等等。要切实加强学校经费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四是维护教育稳定,营造和谐氛围。十几年来,教育稳定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当前,教育领域仍然潜伏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关注、及时解决广大学生和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把教育稳定工作做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